编者按股票配资十大平台
依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是刑事审判的重要职责。《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十五五”规划建议都要求“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第八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八刑会),深刻分析了新时代刑事审判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刑事审判工作的指导思想、司法理念、主要任务,对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刑事审判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十五五”规划建议和《意见》,推动新时代刑事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官微开设“刑事审判工作经验谈”专栏,选登八刑会上受表扬的刑事审判工作突出集体和个人相关文章。敬请关注。

赤胆匠心护铁律法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二十年的刑事审判经历,让我切身感受到大要案在刑事审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法院而言,只有抓住大要案审判,更加注重“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才能带动刑事审判水平的整体跃升;对于社会和人民群众而言,办好刑事大要案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引领社会公正的重要作用;对于法官而言,只有经受了大要案的淬炼,才能掌握刑事审判的真谛。
珍惜机遇,勇于跨越大要案办理的“成长山丘”
办案是法官的职责,法官也在办案中成长。与普通案件相比,大要案办理要求高、难度大,是法官成长路上的一座座山丘。它不仅要求法官具备精湛的法律素养,更要有超强的抗压能力,越过这些山丘,才能成长为优秀的刑事法官。2015年,我办理了杭州公交车放火案,这是我第一次
主办大要案。该案社会影响十分重大,宜尽快查明事实,尽快作出判决,回应社会关切。但当时被告人烧伤严重且情绪十分低落,要先评估其受审能力并稳控其情绪,确保被告人能出庭受审。为此,我倍感压力,院领导发现我压力过大,开导我说:“这件案件关注度高,有压力很正常,你要化压力为动力,因为不是每个法官都有机会办理大案子的。”院领导的一番话直抵我心灵,使我倍加努力,更细致地做好庭前准备,多次向被告人释明法律、告知权利、了解诉求,使其相信法律,该案最终顺利开庭并在一个月内作出一审判决。
能打敢拼,铸就大要案办理的“硬核本领”
办理大要案,法官必须拿出敢打敢拼的状态,全身心投入案件办理。一要沉下心阅卷。办好大要案的基础是阅好卷,阅卷要做到从薄到厚再到薄,既要梳理归纳证据要点,更要透过案卷发现问题,为庭审查明事实做好准备。阅卷应集中精力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加班加点是办理大要案的常态;重点证据应反复查看,确保不遗漏证据内容;阅卷还应做好证据摘录,便于庭后查阅核对。二要静下心开庭。庭审是审判效果的集中展现,主持好大要案庭审有三方面要诀:首先要耐心听庭,不偏不倚地对待控辩双方,注重保障被告人、辩护人的发言权、质证权,可以适时引导,但不能随意打断,充分展现法庭的公正性。其次要沉着控庭,依法、准确、及时回应控辩双方的申请并处置庭审突发情况,确保庭审有序推进,充分展现法庭的权威性。在开庭审理一起原厅局级干部受贿案时,被告人要求当庭查看证人笔录,法庭明确告知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五条的规定,证人笔录的举证方式是当庭宣读,依法驳回该申请,同时要求公诉人详细宣读被告人有异议的证言内容,既保障被告人质证权,又依法推进庭审。最后要有忘我的精神,自觉克服身体不适,确保集中高效完成庭审。
追求极致,努力书写不负时代的“经典判决”
判决是法官的名片。大要案审判正是书写经典判决的重要机遇。一是将大要案打造成程序公正的精品案,将“看得见的正义”贯穿始终。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律规定,最大限度实现程序公正,让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从而更加信任法院、信赖法律。如要重视辩方意见,比如我在审理一起原厅局级干部受贿案时,同意辩方申请2名关键证人出庭,通过对证人多轮发问,有效查明了案件事实,充分保障了辩方权利。二是将大要案打造成法律适用的精品案,以精准定罪量刑赢得当事人信服。2016年我办理一起走私盐酸曲马多案,在准确查明被告人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的基础上,经充分论证后依法定罪量刑。宣判后,被告人郑重地说:“感谢刘法官给我公正判决,我更加相信法律了,以后肯定遵纪守法。”我深刻体会到精准适用法律才能赢得被告人信服,才能将他们挽回到遵纪守法的轨道,才能厚植党的执政根基。三是打造裁判说理的精品案,以充分说理增强司法公信力。一份经典判决承载着事实认定的精准尺度,蕴含着释法明理的智慧光芒,更镌刻着司法公正的极致追求。大要案判决更应注重释法明理,回应社会关切,通过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在办理杭州保姆放火案时,网络舆论汹涌,社会公众除关心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外,还关注物业、消防等因素。我在判决中既注重论证被告人实施放火行为的主要事实,又论述了延误火灾扑救的客观因素不能阻断放火行为与危害后果的因果关系,有力回应了社会关切,增强了司法公信力。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作者:刘宏水(作者系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
见习编辑:闫钰 | 联系电话:(010)67550827 | 电子信箱:pinglun@rmfyb.cn
新媒体编辑:李斯坦
易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